校园安全|新学期,防治校园欺凌早行动(转给师生和家长)!

发布时间:2021-09-07 来源:潍坊商校 点击数:1293

    新修订的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2021年6月实施,明确定义校园欺凌。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,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、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、侮辱,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、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。

    校园欺凌和暴力,是不少学生的噩梦,会对被欺凌的学生身心造成伤害,而实施欺凌的学生如果没有有效教育和管控,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。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,也破坏了正常的学校秩序。

    新学期伊始,学校和家长都要做好校园欺凌和暴力的防控工作。

    学校坚决反对各种程度和形式的欺凌和暴力行为,严肃校规校纪,规范学生言行。

    家长要与学校携起手来,家校共育,共同防范校园欺凌和暴力在我们孩子身上发生。

01

校园欺凌的危害

  • 被欺凌者:引发肢体创伤、引发心理疾病。
  • 欺凌者:形成错误认知,性格的畸形发展,因惯性走向犯罪。成年后其犯罪概率高于平均水平。
  • 围观者:迷失方向,缺乏辨别能力,出现心理健康问题。在欺凌事件,每个参与者都会受到伤害。

02

怎样辨别孩子遭受欺凌暴力?

    如果孩子遭受了校园欺凌,个体会有所变化,教师家长需细致观察,认真对待: 

    身体经常出现难以合理解释伤口(如红肿、 淤青和割伤等)。

    经常告知家长自己生病,无明确原因的头疼、肚子疼或其他不舒服,要请假在家休息不想上学,甚至迟到旷课逃学。家长送孩子到校后,害怕家长离开。  

    出现失眠、做噩梦尖叫、食欲下降、精神恍惚,心不在焉等异常行为。  

    在学校或家里闷闷不乐,突然变得少言寡语,情绪表现上突然出现焦虑、胆小、沉默寡言,沮丧、悲伤甚至试图自杀。  

    对课程学习突然没有兴趣,成绩下滑,学习不在状态。  

    刻意改变上下学的时间或路线,有时可能携带刀具。  

    书包、文具和衣服等会有所破损撕裂,其他物品丢失、损坏。  

    下课后常常自己一个人活动,减少与其他同学沟通和交流的频率。比原来话少,将自己封闭。  

    有时以各种理由给家长要钱、甚至偷窃家里的钱物,家长要保持高度警觉。  

    拒绝谈论学校里的事情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,或谈论时闪烁其词,兴致不高。

    如果孩子有这些现象,教师家长及时沟通,校内校外紧密关注,甄别孩子是不是遭受了校园欺凌?

    如果家长确认孩子遭遇校园欺凌事件或听说校园欺凌事件,要第一时间与班主任和学校联系。

03

遭遇欺凌怎么办?
    孩子

    1.保持镇定:不能胆怯忍受,更不能以暴制暴,要理智机智的解决问题。

    2.机智求救:向路人呼叫求助或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的注意。

    3.生命第一:要注意策略,留存欺凌证据,依法保护自己。

    4.敢于告诉成年人(亲人和老师)

    5.记住相关重要人员的联系方式(亲人、老师、报警),关键时刻寻求帮助。

    家长

    1.与老师沟通和确认情况,商议解决办法,注意避免在处理过程中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。

    2.直接与孩子沟通讨论。避免孩子因羞耻和尴尬而不愿提及。适时鼓励,让孩子信任,给孩子信心,并且随时可以得到你的协助。

    3.暂时放下其他事务陪伴孩子,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,稳定孩子的情绪。无论孩子表现出何种行为和状态或不愿说出具体情况,也不要斥责其懦弱,都要耐心陪护。

    4.如果孩子在心理上出现害怕上学、害怕出门、交友焦虑,自闭、自伤甚至自杀等倾向,要联系专业人士给予疏导帮助。

     5.如果欺凌和暴力多发生在上放学路上,要亲自接送或安排较年长的学生陪同孩子上下学,直到问题解决。

    6.关注孩子性格,培养孩子与人交往和相处的能力和信心。

04

欺凌者家长孩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?

    1.跟孩子讨论校园暴力行为,清楚明确地告诉孩子,学校、老师、社会、法律都不容许这样的行为,在讨论中让孩子明辨是非。

    2. 跟孩子讨论受害者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,让孩子换位思考,体验感受。

    3.陪同孩子向对方真诚道歉。

    4.对孩子实施一个有效而非暴力的且符合他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惩罚,也可配合学校对孩子实施惩戒。

    5.加强对孩子参与活动与行踪的掌控,了解他是否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,与学校合作矫正孩子的行为,规范孩子言行,强化孩子的转变。

    6.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,及时掌握孩子的转变情况。

    7.对孩子的转变及时表扬,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。

    8.禁止孩子玩暴力游戏,劝导孩子同时家长自己做到不玩暴力游戏,并且确保孩子没有看到家庭成员间的暴力行为。

05

对围观者如何处理?

     围观者群体人数众多、角色复杂, 所起的作用不一样。

    1.协助者。 会参与部分欺凌的过程。

    2.附和者。 通常不会参与欺凌, 但会在旁边嬉笑、 叫好,或说一些煽动性的话。

    3. 旁观者。不会偏向任何一方。

    4. 阻止者。也称保护者, 偏向被欺凌者一方, 行动要视情况而定。真实保护者会帮助或尝试帮助, 包括直接阻止欺凌过程、 向教师报告、 鼓励被欺凌者向教师报告等。    围观者有时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,对欺凌事件有催化作用,有针对性地分化围观者群体,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欺凌数量、减轻欺凌后果、防控欺凌的有效手段。

  • 教师
    1.通过班会等教育形式,强化学生对欺凌和暴力的认知,抵制欺凌,不做围观者。
    2.发现班内或校内外欺凌事件,及时报告教师。 
  • 家长

    1.关注孩子平时的同学朋友,如果孩子与欺凌者关系较近,要及时告诫,禁止孩子参与或围观。

    2.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,尽量多安排时间与孩子相处交流,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现和思想状况。

    3.积极与学校沟通情况,切实加强对孩子的管教,特别要做好孩子离校后的监管看护教育工作。

编辑|张伟 孙丹丹

审核|刘传彬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