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导语
追忆百年峥嵘岁月,传承奋斗青年先行。
为引导广大青少年赓续红色血脉、担当时代责任,“青春山东”开设“学党史·正青春”栏目,每周一、周四向青年朋友讲述一个初心故事,重温一部爱国电影,分享一首革命歌曲,走进一个红色地标,每周一推荐一本党史书籍。
回首百年光阴,从上海石库门的星星之火,到嘉兴南湖的点点波澜,我党在泥泞中起步,在曲折中发展,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。今天,“青春山东”带你重温红色岁月,缅怀峥嵘历史。
一个初心故事
英雄母亲邓玉芬
2014年7月7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,特别提到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,她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,不幸的是他们全部战死沙场。
1940年,八路军第十团来到邓玉芬所在家乡。当她得知这是一支抗日救亡的队伍时,一遍遍地听八路军宣讲抗日道理,终于明白了只有穷苦人都行动起来打鬼子才能救国家、救自己。她的丈夫和5个孩子先后奔赴前线,不幸的是全部战死沙场。面对沉重的打击,邓玉芬把家弄成了八路军和伤员的休息站。战士们都知道猪头岭上有位邓妈妈。
在当时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:“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,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”;横批是:“抗战到底”。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,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,也是英雄母亲邓玉芬一家的真实写照。
一部爱国电影
《开国大典》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革命历史题材剧情片,是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献礼之作,影片再现了毛泽东、周恩来、刘少奇、朱德等百余位历史人物的风貌。该片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取得“三大战役”的胜利开始直至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“开国大典”的历史过程。以严谨纪实的态度,艺术的表现形式,回溯了新中国成立的重要节点和初心。
一首革命歌曲
《十送红军》
《十送红军》是一首描述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表达军民鱼水情深的歌曲。从1960年到今天已经60多年,《十送红军》不但没有被遗忘,而且影响力一再扩大。
“一送(里格)红军(介支个)下了山,秋风(里格)细雨(介支个)缠绵绵……”一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《十送红军》,因歌中所饱含的军民鱼水情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。歌者的眼中或闪耀着光芒,或涌动着泪花,将老百姓对红军战士离去的不舍诠释得淋漓尽致。最后的一声余音,更似山间回荡着的呼唤,那是人们对红军何时再度回归的盼望。
遵义会议会址
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的遵义会议会址,是一座灰白相间、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,东侧有一棵高10余米的大槐树,几乎在所有有关会址的图片、镜头中都可以看到它们相依相伴的身影。86年前,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指挥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,在这里谋划中国革命的道路。这就是我们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重大转折点——遵义会议。
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,位于时间轴中点的遵义会议是伟大的转折。由此,中国共产党开始真正独立自主,闯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。在这里,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,党在政治组织上和军事战略战术上逐渐走向成熟。
2015年6月16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时指出,“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,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、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、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、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,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