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,话端午——深藏人生大智慧

发布时间:2017-06-20 来源:潍坊商校 点击数:5417

端午节,话端午——深藏人生大智慧


五月五,是端阳。

门插艾,香满堂。

吃粽子,洒白糖。

龙舟下水喜洋洋。


仲夏端午。端者,初也。


“端”字有“初始”的意思,因此“端五”就是“初五”。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“午”月,因此“端五”也就渐渐演变成了“端午”。


千余年来,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都把端午节看作重要的节日,人们吃粽子、赛龙舟、佩香囊、栓五色丝线、悬艾等,在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仪式背后,蕴含着祖辈们的智慧,使得很多习俗能够延续至今。



粽子的三大智慧,养人


端午最重要的习俗,就是吃粽子,以纪念风骨傲立千年的三闾大夫屈原。其实,粽子不仅好吃,还包藏着人生三大智慧,不仅可口而且可心,不仅有营养而且很滋养。这三大人生智慧,真正养人。 


粽叶包出“包容”


粽子的外面是粽叶,里面是粽馅,这一“包”一“容”,呈现给我们的就是“包容”。


粽叶是自然清新的,一颗包容之心则是真诚的。只有真诚,才能够将心比心,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想。


粽馅的形状有点像一颗心,这颗心是千万颗熟透的糯米粒组成的,就像只有一个成熟而宽厚的人,才懂得包容。粽子热着更好吃,而一颗包容之心必定是有温度的。因为只有心怀善意、体谅别人,才能感知别人的难处和苦衷,而情愿退一步。


所谓包容,其实就是懂得让别人受益。就像粽子的存在,就是为了饱人的肚子、甜人的口、养人的身。而自己,也因此受到欢迎和喜爱。


《淮南子》中说:大足以容众,德足以怀远。端午的粽子,的确有着这样的气质。


生活不是战场,无需一较高下。多一份理解,少一些误会;多一份包容,少一些纷争。



糯米一团“温和”


粽子的主要材质是糯米,而糯米是一种常吃的粮食、温和的滋补品,比大米更容易消化。粽子所散发出的,是一种“温和”的气息。


一个温和的人,一定待人亲切、进退有度,让人如沐春风,于是像糯米一样使人常吃、爱吃,而吃得开。


一个温和的人,人前不躁,事上不乱,举手投足间皆体现着修养和涵养,不但让人受用,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别人,就像糯米一样滋补。


一个温和的人,说话会照顾别人的感受,委婉而不让人难堪,让人易于接受,就像糯米一样容易消化,让人舒服又感激。


《壶天录》中说:和气致祥,乖气致戾。做一个糯米般温和的人,吉祥。


一个真正见过大世面的人,必定是温和的人,会讲究,能将就,能享受最好的,也能承受最坏的,见过世面的他们自然会在人群中散发不一样的气质,温和有力量,谦卑却有内涵。 



待人处事“甜软”


粽子千百年来一直受欢迎,既是屈原的精神在延伸、中国的文化在流淌,也因为粽子本身就很好吃——软软的,甜甜的,黏黏的。做人,也要如此。


为人处事,一个“软”字,最是精髓。态度谦虚是一种软,待人和气是一种软,言语委婉含蓄是一种软,行事风格柔和、不锋芒毕露是一种软……你软,别人就会舒服,就像粽子入口。你让别人舒服,自己最终也会越来越舒服。


人的仪态,要甜。举手投足彬彬有礼,脸上常带微笑,就是这甜。做人甜,别人就会喜。就像吃粽子,愿意多咬一口。如此,则什么事都好办。


待人要有一份亲切感,但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,如此才能让人觉得亲近,但又不觉得冒犯。就像粽子黏,但是不过分。若即若离,才能欢欢喜喜。


《道德经》中说 “天下至柔,驰聘于天下之至坚”,最柔软的,却可以驱使最刚强的。道家“贵柔”,认为柔能克刚,柔能胜强。粽子好吃,人们才愿意买;做人像粽子那样,别人才买账。



 粽子是用线绑着的,你要解开线,剥开叶,才吃得着。人生,也需要这样的松绑和抽丝剥茧,松开的是过度的私心,剥掉的是过分的戒备。如此,心就会像煮一只粽子,由生硬变成熟软,由干冷变得温暖。


若人人都能如此,世间就会处处飘满甜香,日日如同过节。



赛龙舟:没有经历风雨,哪来的岁月静好


端午一节的特殊在于,它有悲壮,亦有展望。



因仲夏登高,顺阳在上,五月是仲夏,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,故五月初五亦称为“端阳节”。


阳在中国文化中可以代表强健、积极、正面、阳光的一种人格,可以代表儒家的“君子”。《易经》中乾卦六爻都是阳爻,爻辞中用龙来代表君子,而端午节有赛龙舟的风俗。


所以,没看过精彩绝伦的赛龙舟,便不算过了一个完整的端午。



沈从文在《边城》中写道:“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,带了香烛、鞭炮、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,到了搁船的河上游山洞边,烧了香烛,把船拖入水后,各人上了船,燃着鞭炮,擂着鼓,这船便如一枝箭似的,很迅速的向下游长潭射去。”


光是几句笔墨,就仿若身临其境,那响彻天边的呐喊声、锣鼓声更是把观众带入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亢奋状态。竞渡的拼搏精神,总让人不禁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成败得失,但最难得可贵的是,一个人遭受了多少,就领悟了多少。



《礼记》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”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,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。


我们有着大好机遇,关键是要迈稳步子、夯实根基、久久为功。心浮气躁,朝三暮四,学一门丢一门,干一行弃一行,无论为学还是创业,都是最忌讳的。


“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”成功的背后,永远是艰辛努力。


在该拼搏的年纪尽情去拼,在该玩的年纪尽情娱乐,在该享受的年纪哪怕一天到晚看太阳东升西落,开海岸花落花开,那才算是不负自己的人生。



端午风物


农历五月,正是万物昌盛的好时节:葵榴斗艳,栀艾争香,仲夏和风,百舸争流。


而古人认为,端午这日,暑气上升,蝎子、蛇、壁虎、蜈蚣、蟾蜍五毒齐出,邪气丛生。在江南地区,则盛行喝雄黄酒,为的是消毒防病,虫豸不叮;亦常有百姓家门挂上菖蒲艾叶,或是挂上天师钟馗的画像,以驱邪镇宅。



佩香囊:寻一片安宁



端午节,天气热;五毒醒,不安宁。

端午节小孩佩香囊,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,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。



香囊内有朱砂、雄黄、香药,将香囊佩在胸前,香气扑鼻。可以助醒脑,增加正能量。青年男女还可以用香囊来表达爱意。


食鸭蛋  驱寒养神



俗话说“要吃咸蛋粽,才把寒意送”。

端午节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,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鼎盛阶段。



古时,五月被视为“毒月”、“恶月”,瘟疮蔓延,五月初五更是九毒之首。而蛋形如心,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。




悬艾人


民谚说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。

在端午节,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。



家家都洒扫庭除,以菖蒲、艾条插于门眉,悬于堂中。并用菖蒲、艾叶、榴花、蒜头、龙船花,制成人形或虎形,称为艾人、艾虎;制成花环、佩饰,美丽芬芳,妇人争相佩戴,用以驱瘴。



系彩丝


以五色丝结成索,或悬于门上,或戴脖颈,或系手臂,或挂于小孩摇篮等处,可避灾除病、保佑安康、益寿延年。



系线时,禁中国古代崇拜五色,以五色为吉祥色。因而,节日清晨,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、脚腕、脖子上拴五色线。



忌儿童开口说话。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,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,抛到河里。据说,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;扔到河里,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、疾病冲走,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。



端午 

唐 · 李隆基

端午临中夏,时清日复长。

盐梅已佐鼎,曲糵且传觞。

事古人留迹,年深缕积长。

当轩知槿茂,向水觉芦香。

亿兆同归寿,群公共保昌。

忠贞如不替,贻厥后昆芳。




竞渡诗 

唐 · 卢肇

石溪久住思端午,馆驿楼前看发机。

鼙鼓动时雷隐隐,兽头凌处雪微微。

冲波突出人齐譀,跃浪争先鸟退飞。

向道是龙刚不信,果然夺得锦标归。




乙卯重五诗 

宋 · 陆游

重五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。

粽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。

旧俗方储药,羸躯亦点丹。

日斜吾事毕,一笑向杯盘。



浣溪沙

宋 · 苏轼

轻汗微微透碧纨,明朝端午浴芳兰。

流香涨腻满晴川,彩线轻缠红玉臂。

小符斜挂绿云鬟,佳人相见一千年。



五月五日

宋 · 梅尧臣

屈氏已沉死,楚人哀不容。

何尝奈谗谤,徒欲却蛟龙。

未泯生前恨,而追没后踪。

沅湘碧潭水,应自照千峰。




TOP